News and Events
上一次與大家分享了國際學校與本地傳統學校從學制上及教學方針上的差異,以及兩種學制分別適合具備甚麼特質的學生就讀。今個星期就想與大家分享一下就讀兩種學制的學生,在能力上以及紀律上的分別。
問題一: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中文水平會否較差?
相信大部分家長的認知中,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的國際學校,其中文水平想必會比想自傳統學制的學生較弱。這當然是一個無可厚非的事實,但其實也有部分國際學校的課程設計中也有不少與中文相關的元素,務求讓學生能夠在兩項語言上都有所發展。
在香港,漢基國際學校(Chinese International School)以及弘立書院(The ISF Academy)都是比較注重中文的國際學校,若學生一直留校升讀,甚至可以選擇 IB 中國文學 (IB Chinese A Literature) 作為主修科目,而且取得滿分7分的成績機率也不低。
除了這兩間國際學校外,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 Foundation, ESF)也有開設以程度分班的中文課程,包括中文作為附加語言(Chinese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CAL)、中文作為第二語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以及中文作為第一語言(Chinese as Near Native, CNN),為不同需要的學生教授中文。若家長選擇為子女安排轉讀英基學校,也要留意該分校教授中文的老師師資,以及是否有提供相應程度的中文課程,以便子女更快適應新環境。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香港主要以廣東話教學為主,但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大多以普通話作為主要教授語言,而且採用簡體字為主。家長也不應預期學生在國際學校修讀中文,能夠達到在傳統學校接受中文教育的程度,但若希望子女增進中文水平,也可努力自學,多看書、多寫作,同樣能夠持續進步。
問題二:國際學校的學習風氣較自由,學生的紀律及行為會否較差?
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及校園風格與歐美國家接軌,往往會為普遍家長帶來錯覺:國際學生是否較不守紀律及難以控制呢?
這其實要視乎大家對於「紀律」或「規矩」這兩組詞語的理解和定義。在傳統學校,上課前要排隊、排隊時必須安靜、女生的校裙長度不可短過膝頭都是校方制定的規矩,於是大家就會認定這些都是作為學生必須遵守的紀律,而在國際學校裡未有這些強制性的規矩,就令人有一種誤解,以為國際學校的學生大都不守紀律。
其實,國際學校雖然在一些硬性規則上較傳統學校來得寬鬆,但同樣有着一些需要學生遵守的規則。例如國際學生需要在課堂開始前自行進入課室、在截止日期前準時提交作業等。我從事國際教育多年,甚少遇上在家長眼中「紀律不良」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很有禮貌,而且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有所追求。
當然,規矩與否往往是建基於家長的期望,因此若家長認為子女應在一定的規範性下成長,相信傳統學校就會更加適合了。
問題三:讓子女就讀國際學校,財政上有甚麼考慮?
為子女安排學業,本身就是一項為子女的未來所作的長遠投資。國際學校作為一項以與世界接軌為宗旨的教育體系,對不少家庭來說都是一項頗大的負擔。
國際學校的學費,一般落於每年10萬至20萬港元不等,另外更要加上其他雜費,如補習費、校車費等等,加上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有計劃在畢業後出國升學,整體而言是一項需要周詳計劃的投資。
若學生從小一開始就讀國際學校,每個家庭至少需要預留250萬至400萬的金額,以支持子女完成學業。
從事教育多年,我們也曾遇過不少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的轉變而無法負擔學費,學生因而需要轉校或改變本身的環境,會為他們產生很多疑問及造成打擊。因此,家長在為子女決定未來的學業方向時,應事先做好規劃,量力而為,以免影響子女發展,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