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017 IB (国际文凭补习课程) 学生需要补习吗?
在香港,大部分开办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的学校都是国际学校及传统名校。由于学制上的差异,不少家长也对于IB学生是否需要报读补习课程感到好奇。我曾以IB补习老师身份教导过来自不同学校的IB学生,希望透过这个机会分享学生报读补习课程的原因,以及课程的成效。
IB学生前来补习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最为常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未能理解课文内容。 IB课程重视全人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参加不同的活动;不少老师为了追上课程进度,难免会加快教学速度。报读补习课程便能为校内老师作为补充及温习,从而找出学生不明白之处,进行「补底」。
第二种报读补习课程的学生,是为了准备校本评核(Internal Assessment)。校内评核由学生提交功课,由校内老师将进行评分,最后由国际文凭组织进行分数调整。校内评核约占每个科目的20%分数,报读补习课程便可预先作好准备。
第三种报读补习课程的原因,是希望提升写作技巧。一些人文学科,如经济学、历史学及心理学,都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学生可在补习课程上学到如何理解题目、厘清答题的范围及决定写作角度等技巧,并学会将这些材料妥善组织并撰写成一篇论点清晰的文章。
第四种报读补习课程的学生,是想进行更多的操练。这些学生大多已清晰了解课堂内容,但希望能够通过反覆操练及学习,对课程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也能从一些校外的课程及试卷中学到更多内容。
那么,报读补习课程能够获得怎样的成效?
不少学生在报读补习课程后,在总分为7分的学科中进步约1-2分。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为四个步骤让学生更加明了学科的概念。
我们有一位学生,在报读课程时其经济科只取得不合格的3分,原因是在校内无法跟上老师进度,但又不敢发问,以致很多如供应需求(Demand and supply) 、需求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等基本概念也有所混淆,亦导致他对经济学有所抗拒。
我们第一步会依照学生的程度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解释一遍,并解答学生对一些理论的疑问。在对这些理论有较清晰的理解后,我们会提出一些易于作答的问题,例如"Explain three determinants that would impact the PED value of a good"「请提出三个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让学生即时应用刚学到的知识。
在认清基本概念后,我们便会改善学生的写作技巧。我相信要写一篇好文章,必先阅读更多好的文章,才能融会贯通。我们会与学生一起就相关题目撰写文章,如解释为何一些日用必须品即使价格上升也能吸引消费者而不受需求价格弹性所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能够得知学生写作上的不足之处;学生也能借此参考老师文章的写法。
在补习课程中学会写作的技巧后,我们更会提供一些功课,让学生能够在家中进行操练,并在学生提交功课时即时提出意见并作出指导。
上面提及的学生,在经过我们的补习课程四个月来的操练,其分数已由3分进步到5至6分。除了让学生获得进步外,我们作为老师也从中获得相当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